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小米陷前舱盖“虚假宣传”争议,车主能要求三倍赔偿吗?

事件主要争议焦点小米SU7 Ultra准车主们的质疑点在于:花了42000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并没有前期宣传中的导流、提供下压力等功能。

小米陷前舱盖“虚假宣传”争议,车主能要求三倍赔偿吗?

事件主要争议焦点

小米SU7 Ultra准车主们的质疑点在于:花了42000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并没有前期宣传中的导流、提供下压力等功能。

小米陷前舱盖“虚假宣传”争议,车主能要求三倍赔偿吗?

5月7日,小米汽车通过官方微博对此质疑进行了回应,除了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还向公众阐述了这一设计的初衷,本意是为了复刻原型车同造型挖孔前舱盖设计,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此外,小米汽车决定对未交付的订单提供改配服务,可以改为原本的铝制前舱盖;对于已经提车或是锁单的车主,小米汽车会赠送2万积分(价值2000元)作为关怀补偿。

小米陷前舱盖“虚假宣传”争议,车主能要求三倍赔偿吗?

展开全文

对于这样的回应,有小米SU7 Ultra准车主对此表达了不满,称小米汽车“一边承认问题,一边又把责任抛给消费者”,“20000积分更是笑话”。他表示,自发布了维权视频后,遭遇了网友的质疑和谩骂。

多位律师对此已发表观点

截至本文发布前,就有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消费者是基于碳纤维前舱盖能够有双风道空气动力学优化、辅助散热等功能,而选择购买消费的,但实际中小米汽车又没有这个功能。消费者则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要求退一赔三。那么也就可以说,前舱盖的价款4.2万元,主张退一赔三,总额可高达16.8万元。

小米陷前舱盖“虚假宣传”争议,车主能要求三倍赔偿吗?

苏州的小米SU7 Ultra准车主陈律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视频称,已经起诉小米汽车及关联公司,并愿意押上人生所积累的战绩和荣誉,跟小米一战。他认为,小米汽车诱导车主跟原型车进行强关联的行为,属于典型诱导式的虚假宣传,要求判令小米汽车及关联公司(被告)退还其20000元,并按照碳纤维机盖价款的三倍赔偿12.6万元;判令被告承担原告律师费1万元;判令被告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小米陷前舱盖“虚假宣传”争议,车主能要求三倍赔偿吗?

在此之前,雷军本人公开表示,小米SU7 Ultra首批预定车主里有63%选择了碳纤维前机盖。而在实际的交付中,选装碳纤维前机盖的车主交车周期会更长。那么问题来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小米汽车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准车主们在仅支付2万元定金的情况下,就要求碳纤维前机盖价款进行三倍赔偿,能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吗?

律驰驾道观点

小米汽车前舱盖争议法律分析

一、交易状态对定金性质及赔偿的影响

1.交易已完成(已提车)

定金转化:在交易完成状态下,定金已转化为购车总价款的一部分,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中“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的定义。

赔偿基数争议:若法院认定小米汽车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主张三倍赔偿的基数成为焦点。若欺诈仅限于碳纤维前舱盖功能缺失,赔偿基数可能限于选装件价款(4.2万元),而非整车价款(除非能证明整车销售亦构成欺诈)。

司法实践倾向:法院可能倾向于严格区分选装件与整车的欺诈认定,避免过度扩大赔偿范围。

2.交易未完成(未提车,仅支付定金)

定金担保性质:在交易未完成状态下,定金仍作为合同担保,适用双倍返还规则。

赔偿基数限制:消费者主张以选装件全款(4.2万元)为基数计算三倍赔偿(12.6万元)缺乏法律依据,因定金未转化为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款。然而,若能证明定金支付阶段存在欺诈行为(如虚假宣传诱导锁单),消费者可能主张以已付定金(2万元)为基数计算三倍赔偿(6万元)。

二、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

1.宣传内容明确性

功能承诺:若小米汽车宣传材料中明确承诺碳纤维前舱盖具备“导流、下压力”等等功能,但实际未实现,或将涉嫌构成欺诈。

模糊表述风险:若宣传使用模糊表述(如“优化空气动力学”),法院可能倾向于认定为合同履行瑕疵,而非欺诈。

2.原型车与量产车的关联性

误导性关联:若小米汽车将量产车与原型车在前舱盖设计上进行强关联,而原型车展示的功能未在量产车中实现,且未明确说明差异,同样存在欺诈风险。

三、司法实践倾向与风险

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

举证责任分配:在民事纠纷领域,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就欺诈类纠纷而言,作为消费者的原告应当就欺诈的所有构成要件承担举证责任,包括但不限于:

行为人存在欺诈故意:需证明小米汽车明知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仍故意虚假陈述或隐瞒真相;

欺诈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需证明消费者因信赖虚假宣传而作出购车决策,且功能缺失直接导致其利益受损;

损害结果的存在:需证明功能缺失对车辆性能或使用体验造成实质性影响。

证明标准要求: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欺诈的证明标准较高,应当达到与刑事案件相同的“排除合理怀疑”的高度确然性。这一标准远高于一般民事纠纷的“高度盖然性”标准,消费者需提供充分、确凿的证据链。

综上所述,小米汽车前舱盖争议的核心在于欺诈行为的证明及赔偿基数的法律界定。未提车车主主张选装件全款三倍赔偿缺乏直接法律依据,但定金阶段欺诈可能支持部分赔偿;已提车车主需证明功能缺失构成整车或选装件欺诈,司法实践中仍面临较高举证门槛。

汽车法律纠纷,就找律驰驾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xjzzs.cn/1881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