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广东佛山四区基孔肯雅热确诊2658例

  最新通报显示,截至7月21日,广东省佛山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均为轻症。

  最新通报显示,截至7月21日,广东省佛山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均为轻症。

  7月22日,据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21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47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佛山市南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截至2025年7月21日24时,南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84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佛山市禅城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截至2025年7月21日,禅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00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和祖庙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佛山市三水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截至2025年7月21日,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例,主要集中在西南街道、大塘镇,均为轻症病例。

  AI延伸阅读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斑蚊”)。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综合说明:

  核心特征与症状

  典型症状“三联征”

  突发高烧:体温迅速升至39°C~40°C,持续1-7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双峰热”(退热后再次发热)。

  剧烈关节痛:以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为主,腕关节受压时疼痛尤为剧烈,可能持续数周至数年,是区别于登革热的标志性症状。

  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常见于躯干、四肢或面部,呈红色斑丘疹或紫癜,可伴脱屑。

  其他伴随症状

  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结膜充血或出血等。

  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黑白花纹的“花蚊子”)通过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传播病毒。病毒可在蚊体内终生携带并通过产卵传给后代。

  高发季节与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美洲)高发,夏季高温多雨时蚊虫活跃,易引发疫情。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因气候适宜伊蚊滋生,存在传播风险。

  人群易感性

  所有年龄段均可能感染,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婴幼儿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与登革热的区别

  虽症状相似(高烧、皮疹),但基孔肯雅热具有以下特点:

  关节痛更剧烈且持久,可发展为慢性疼痛;

  出血倾向较少,登革热可能出现严重出血或休克;

  发热期较短,登革热发热期更长。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为主:

  退烧止痛: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

  关节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重症并发症(如脑炎):需住院治疗。

  预防关键:防蚊灭蚊

  清除孳生地: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生植物每周换水。

  个人防护:

  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安装纱窗、蚊帐,避免清晨/傍晚户外活动。

  疫情响应: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风险提示

  慢性后遗症:约25%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影响生活质量。

  输入性风险:国际旅行可能将病毒带入非流行区,需加强口岸检疫。

  总结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依赖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防控核心在于切断蚊虫传播链。通过环境治理、个人防护及早期诊断可有效降低风险,尤其需关注热带地区和夏季高发期。

点击进入专题:

广东发现基孔肯雅热

责任编辑:过博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xjzzs.cn/1964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