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沪指创近十年新高!背后推手是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8月18日,沪指创近10年新高,北证50创历史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点。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76万亿,成交额再创年内新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8月18日,沪指创近10年新高,北证50创历史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点。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76万亿,成交额再创年内新高。

  如何看待这一轮上涨行情?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后,一扫股票市场十年来徘徊在3000点上下的颓势,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和直接融资重要方式,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股市正在展现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沪指创近十年新高!背后推手是谁

  货币政策是影响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关键因素。我国央行在去年12月末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推动降准降息,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水平创出历史新低,为股市发展提供了史上少见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

  美联储于去年开启了降息进程,在今年关税战开打之后降息阶段性停顿。但在经济数据走弱和特朗普高压之下,美联储成员的立场出现分化。特朗普一门心思想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因此,美联储很可能于9月再次启动降息。市场普遍预测,年底之前美联储可能降息2—3次,50—100个基点,以达到中性利率水平区间。不排除未来一个阶段美联储可能会一改之前的鹰派姿态、进行较大幅度降息操作的可能性。

  若如此,一方面可能有更多国际资本会投资估值偏低、前景良好的中国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调整则会获得新的空间。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同时利好我国股市,史上并不多见,而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越来越多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流出,房企和住户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规模不断下降。鉴于相当部分理财产品是以房地产为其底层资产,当房地产市场迅速萎缩时,理财产品市场相应地同步萎缩,非银理财市场遂现“资产荒”,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已降至2%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

  此时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去20年股市是运行在房地产和理财高度繁荣所形成的压力之下。试想:当房地产投资可以获得两位数以上的收益、理财产品可以获得6%—8%投资收益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还会冒着风险去投资股市呢?况且持续在3000点徘徊的股市给广大投资者一再留下失败且痛苦的回忆。

  但过去活跃在这两个领域以数十万亿计的资金正迅速回流银行。作为具有投资属性的资产,其中必有不小的部分会成为投资股市的潜在生力军。这对股市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利好。近期居民存款入市信号明确。今年1—7月非银存款合计增加4.6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73万亿元,7月以来这一趋势明显增强。

  近年来监管政策全力以赴地支持股市,不少举措都是过去从未实施过的。宏观政策支持股市的最实质性举措莫过于央行直接参与股市调控。很久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资本市场上央行活动的身影清晰可见。去年9月,我国央行推出了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直接支持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

  尤其是今年年初,央行披露汇金公司正在担负准平准基金的功能,并调动更多的资源支持汇金公司,以增强其调控能力。作为金融体系的制度和政策的核心、最后贷款人,央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可开展债券市场交易,可支持商业银行向经济主体提供货币信贷,可从多个层面参与和调节资本市场。

  诚然,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近年来,受境外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影响,内需增长放缓,通缩压力虽有改善但依然存在。但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却迅速崛起,出现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正在成为资本市场成长壮大的领头羊。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事实上,股市表现往往先宏观经济一步,预示着下一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向。

  为了未来股市运行更加健康,下一步应该控制好上市的节奏,始终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坚定不移地严格市场管理,保障市场规范运行;更加注重投资者权益保护,出重手“无情”打击股市犯罪行为,维护好股市来之不易的友好生态。

  (作者为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作者:连平

点击进入专题:

沪指创近10年新高

责任编辑:过博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xjzzs.cn/2285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